找到相关内容4268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冯学成:《中庸》说要第五讲

    一步一步登上山顶,这才叫登高。人的知识,人的道德也是如此,都是建立在最低、最日常、最平庸之处,这也是对中庸的庸字很贴切、很生动的比喻,而且非常实在。   在历史上,在现实生活中,有不少人喜欢好高骛远、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392107.html
  • 一念之间(中)

    感受,并非在享受生活 。其实人要生存是很容易的,是我们把它变得太困难! 生:此话怎么说? 师:我用三句话来比喻: 第一句-有“饭吃”就好。 第二句-有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03192391.html
  •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

    实,正如有的经典比喻道:日宫、月宫虽然原地未动,在江河之中却可以看到它们的光影。这种日月的光影,不就如同没有实在体性的法身吗?这两条,我没有什么疑问。   现在要问的,是所谓法性生身,妙行所成。《毗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9.html
  • 峭壁上的文化瑰宝

    巴迷”即梵文“padme”,原意为莲花,表示“莲花部心”,以此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瑕;“吽”即梵文“hum”之音译,表示“金刚部心”,意谓必须依赖佛的力量,才能得到“正觉”,成就一切,普渡众生,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0693314.html
  • 长安佛教与儒道思想探析

    不知也”。庄子以形象的比喻,论证事物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,郭象则注解为“夫无力之力,莫大于变化者也;故乃揭天地以趋新,负山岳以舍故,故不暂停,忽以涉新,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”。概而言之,庄子也好,...

    黄德昌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293386.html
  • 不空三藏是长安佛教和五台山佛教的一位重要高僧

    阁寺考察,在其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》卷第三中记道:   从竹林寺前向西南,逾一高岭,到保磨(应)镇国金阁寺。…… 开金阁,礼大圣。文殊菩萨骑青毛狮子,圣像金色,颜貌端严,不可比喻。又见灵仙圣人手皮...

    崔正森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493391.html
  • 解脱大乘天论—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

     三说:   云何见缘生。如来说此缘生常住。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命,不颠倒。无生无作无为无对无碍。见自性寂静即见法。此是将缘生与空性圆融而说。   比喻:   所谓从种子生芽。从芽生叶。从叶生枝。...

    王惕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293684.html
  • 佛教价值观在隋唐价值综合中的重要地位

    正进行简择和作出决断的心灵作用,其中“智”侧重于心灵的照见、简择作用,“慧”侧重于心灵的决断、解了作用。通常合称为“智慧”,又称为“般若智”。在佛典中,常用诸多比喻以形容智慧的价值。如“智慧山”、“...

    赵馥洁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493688.html
  • 禅七与禅宗

    境界的提升,最终获得觉悟的感受。看净也是“安心”,只有心安才能进入境界。祖师把这种感受比喻为:“无分无别阿谁知,当下知归我是谁。猛火煅成清净土,一声孤雁夜听迟。”这四句话可以作这样的解释,“无分无别阿...

    印顺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4294078.html
  • 虚云老和尚对永明延寿思想的继承与发扬

    …其时(指佛陀在世时)哪来的禅和净呢?[[13]]   接着,虚云指出,佛陀说法四十九年,亦未说出“禅”字。“禅是最上一乘法”。他以“掺了水”的牛奶为形象的比喻,指出延寿是“对‘掺了水’的禅说‘有禅...

    黄公元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5194093.html